五福圳是臺中海線的清水平原最重要的灌溉水道,昔稱「大甲溪圳」或「寓鰲頭圳」,清雍正11年(1733)開始建造,由業戶林成祖、熟番頭目大宇牛罵或蕭、朱兩姓協力開成,至乾隆3年(1738)竣工。引大甲溪之水,灌溉範圍遍及清水、沙鹿、梧棲一帶,約三千甲農田,灌溉農田後分別從清水及梧棲等地流入臺灣海峽。
清水五福圳自行車道的位置在清水的頂湳及下湳里,當地人慣稱下湳農路,早期居民從大甲溪沿著水圳開墾農地、興築農舍田寮,形成大缺、坑仔公、客庄、甲南、海風缺、大聖爺、山仔腳、瓊仔腳、大厝林、牛埔仔、聖王公、趙厝、廖厝、石瀨頭等傳統聚落。至今還留下山仔腳黃家的南雅山莊、瓊仔腳的王宅、趙厝天水堂、廖厝武城堂等傳統三合院建築。
五福圳被譽為全臺景致最美麗的自行車道,田園景觀、渾然天成,至今仍保有原始的自然地景地貌,沿路兩側大致為五福圳及清水橫山,自然田野景觀,加上橫山山腰的海線鐵道景觀,十分美麗。如果從鰲峰山公園的臺中市自行車場出發,沿路經過下湳驛樹廣場、橋中橋的「石瀨頭橋」、下湳坑口仔土地公、百年的泉和手工製麵廠、主祀「廣澤尊王」的保安尊王廟、下湳趙宅天水堂的荷園、瓊仔腳王宅、祀奉齊天大聖孫悟空的「玉聖寺」、客庄的坑口公廟、國道中港系統交流道的「客庄水泥叢林公園」、五福圳取水入口,最後抵達大甲溪堤防,全長7公里。
資料來源:牛罵頭文化協進會 吳長錕
:::
現在位置
首頁
> 便民服務
> 創意文化櫥窗
清水五福圳自行車道
- 市府分類: 文化藝術
- 最後異動日期: 2025-04-02
- 發布日期: 2018-03-20
- 發布單位: 臺中市清水區戶政事務所
- 點閱次數: 2618